2018年9月9日 星期日

[轉]周俊豪《與花共舞的男人》

【與花共舞的男人】
——女人需要砍頭,男人何嘗不是? 







  奧修說,頭腦使人不斷向外看、向外追求,頭腦鞏固人的自我,讓他覺得安全覺得壯大,覺得不需要改變現有的任何東西,覺得心是不重要的,覺得靈魂或神性之類的詞語是一種玩笑,覺得喜悅、歡愉與快樂都建立在物質與外在,覺得——毫不遲疑地覺得——自己跟整個存在整個宇宙整個世界是分隔開來的。

  頭腦使人覺得,自己是荒涼世界的孤兒。

  競爭、搶奪、野蠻、暴力、破壞、掙扎、痛苦,是這個世界必然且必要的生存法則。而人的存在,僅僅攸關於生存。僅只於此。絕無例外。

  再一次,女人需要砍頭,男人又何嘗不是?
  在這個獨尊陽剛的年代。
  歸功於數個世紀以來性別運動的風起雲湧,女性權益的能見度越來越高、越來越受重視,當然絕對仍然不夠,但是這個「越來越」的趨勢,儼然已經是不可忽視與否認的事實。
  越來越多的女性叢書,越來越多的女性節目,越來越多的女性團體,越來越多的女性議題......時間,經過幾千年的流轉,總算逐漸還給女性一個公道。以祂一貫緩慢但是徹底堅決的步伐。
  但是,男性呢?
  榮格心理學有五大原型:persona, shadow, anima, animus, Self
  一言以蔽之,就是「我暗陰陽!」
  我是人格面具
  暗是陰影
  陰是阿尼瑪
  陽是阿尼姆斯!是道成肉身,神聖的靈魂墮世降生,凝結成一個點。
「我暗陰陽!」大概也是每個人在個體化歷程中絕對曾經 / 正在 / 將要大聲吶喊的一句咒文,它昭告天下:
  「我不管祢還有什麼招,通通使出來啊!
  我沒在怕,祢儘管來啊!」
  
  然而,那種對天比中指的狂氣,至少至少在我狹隘而侷限的生活圈裡,似乎僅僅只能在女人身上觀察到了。私以為,在內在蛻變的歷程中,女人,早已經走到了男人的前頭,她們團體作戰、裝備精良、集思廣益、絕不退縮,並且,相互扶持、共創輝煌。

 不要說看不見車尾燈,男人連上場比賽的勇氣都已然失卻。
 因為時代已然不如以往,母神覺醒並且回歸,這是眾所周知之事。英雄主義式的鬥爭與瀟灑,逐漸淪為一種純粹屬於青少年的幼稚與不堪。
 那是一種正確的還原嗎?

  英雄。英雄屠殺惡龍、英雄坐擁金山、英雄抱得美人歸。英雄,卻也殺死了自己的母親。看看我們的土地、河川、海洋,更不用提我們高聳入雲的陽具般的城市,那樣發達、卻那樣偏執。猶如一個長不大的男孩子,用鈔票酒瓶菸頭車鑰匙保險套,堆疊一座大型城堡,看似富麗堂皇,並且永不毀壞。
女性心靈的覺醒,彷彿在說:
「媽媽回家了,孩子該收拾玩具囉!」
  把積木收一收、車車收一收、機器人跟恐龍都收一收——人類的環保意識抬頭,明白任性只能一時,囂張跋扈只能趁著大人不在家。為了媽媽回家,綠建築、電動車、動物保育、生態工法、循環經濟......英雄再怎麼偉大驍勇,也別讓媽媽不開心。

  當然,這是一種進步。但我也隱隱約約好奇,這份進步,代價是什麼?會不會是讓男性心靈百千年來累積的自我膨脹一口氣放風洩氣、退轉回一個封閉而陰鬱的空間?
如同子宮的空間。
用個性意味濃厚的比喻:女神復甦之後,許多男性再也硬不起來了。
並非怪責任何一方,只不過是能量轉換之際,極端與極端彼此之間必然面臨的消長與起落。

  在那久遠到不可追憶的年代,當父神硬生生將女神踹下聖壇,將祂的雙乳割除、陰戶彌封,女神想必也無法感受到自己的美麗陰柔與毀滅魔幻吧?而,當女神將男神請下歷史舞臺,男神的陰莖陽萎、刀劍鈍折,似乎也只是命運之輪碾壓下註定的悲哀。

  神祇無能自保,何況渺小人類。當女人越來越清楚意識到,自己必須足夠堅強剛硬才能夠駁斥陽剛世界對她們的剝削與傷害,女人其實也就逐漸從千年來的壓抑毀壞與創痛中汲取了大量的養分與能量。
  這觀點可能會被攻擊,但,如果不曾被陽剛如此殘酷對待,陰柔或許也就不會懂得如何使用陽剛、轉化陽剛——對傷害說不、為自己發聲、站起身追夢、張開口要求、揮開手創造、放開心迎向一個更圓熟完滿的女性心靈。
  傷害結了痂,讓女性從中蛻變成更強壯的生命。

  男性卻在旁觀這樣的蝶變過程中,手足無措、進退兩難。沒有太多人告訴男孩與男人他們該怎麼辦,因為許多年長的男人都還只是男孩,他們也不知道怎麼辦。
  陽剛的策略已經被母親封印了,握柄上閃著LED燈的廉價光劍已經被收進最深最深的櫃子裡,男孩開始想,所以我現在要玩什麼?開始學習陰柔嗎?撿豆子、摘羊毛、取面霜、還是嫁個有情郎?

  女性的陽剛功能是用生命換來的。許多女性已經開始與狼同奔,開始利用這份從競技 / 荊棘裡獲取的堅強力量來粹煉自己的內在陰柔;反觀男性,他們是不是也需要深深潛入自己的心靈,去好好認識自己的阿尼瑪,並且在與之交手的過程中不至於被她擄獲強暴,而成為陰柔的傀儡?

  女性在獲取陽剛力量的時候,必須非常非常努力謹慎,才能維持平衡,才不至於變成只剩陰柔的小女人、但也不會變成阿尼姆斯附身的女暴君。

  男性在探觸陰柔力量的時候,恐怕也必須要誠惶誠恐,才能維持平衡,才不至於變成只剩陽剛的大男人、但也不會變成阿尼瑪附身的抑鬱媽寶。

  曼珠沙華、紅花石蒜、彼岸花。在印度的傳說中,人死以後下到陰間,黃泉兩岸都長滿了這樣奇異的魔花。彼岸花,開彼岸。花開一千年、葉綠一千年。花開無葉、葉綠無花,花葉永世兩不相見。一如陰陽、一如男女、一如生死。
  然而,極端的對立面卻在一朵燦爛綻放的花朵裡得到整全。在恰如其分的時間裡,允許恰如其分的特質展現,花的綻放是為了延續葉的耕耘、葉的耕耘是為了成全花的綻放。一千年的花、一千年的葉,彼此有彼此的美麗與缺憾、彼此有彼此的相守與扶持。
花能如此,人是否也能如此呢?
  願女人與狼同奔而不忘溫柔,
  願男人與花共舞而不忘堅強。

2017年5月30日 星期二

[轉自廣州帛石心理]《精神分析思想:幻想》連載16-20合輯




國內的精神分析大師之一曾奇峰早前出了一本新書叫 <<幻想即現實>>,幻想怎樣成為現實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其他專家學者的說法。

-----

16
真相的重要性
我們的幻想是接近現實的,還是離現實很遠?這至關重要。幻想越接近現實,我們就越少可能要冷不防地,應對那些與幻想不符的事實。
盡管這樣,就如我們不現實的世界觀背後可能有強烈的情感原因,我們也有許多“故事”可以告訴自己,來“解釋”我們的世界觀與別人的差異。
例如,“他們很蠢”,或“他們是異教徒,會下地獄的”,或“他們並不真正了解我,如果真正了解,他們會發現我實際上很好/壞。”

某些幻想代表了我們對與別人共處的這個世界的錯覺,對這些幻想的默認,使我們在社會生活中多少會感覺舒服一些。
例如,在一個貧富分化嚴重的社會裡,我們可能會為我們自己的相對於其他人的位置尋求辯護,以便能夠不帶一種對那些貧窮的人的持續不斷的內疚感去生活。
不過,如果這包含對所知道的不公“視而不見”的話,就將給我們帶來一些盲點,這些盲點可能會產生其他的後果。

克萊因認為,我們與真相的關系是極端重要的。她發現,即使是令人不舒服的現實,長遠來看,也勝於試圖活在一個虛假的幻想世界裡。
我們用來迷惑自己的那些幻想,假裝世界更接近我們的願望而不是其真實樣子的幻想,都會以這樣那樣的方式造成損害。
這些幻想,不僅損害了我們去觀察、感受和老老實實思考的能力,也威脅到我們與他人、與自己的關系。

向自己隱瞞一個痛苦的想法的企圖不會保持不變的,讓我們聯想到它的其他想法會被吸引過來,我們也不得不“忘記”這些想法。
不久,我們就容易變得無法對任何事情感興趣,因為害怕這會讓自己聯想到那個痛苦的想法。

17
真相的重要性(2)
關於真相的重要性,許多人不同意克萊因的觀點,他們宣稱,在許多方面幻覺可能好過現實。
那些看肥皂劇或上教堂的人,顯然在某些可衡量的方面要比那些不這麼做的人更快樂。
我猜想對很多人來說,這些活動提供的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幻想世界,是有許多值得稱道之處的。

我還猜想,在真正需要的時候,這些方式是不起作用的,例如生病時。
肥皂劇《左鄰右舍》中的人物,不會在你需要的時候送來熱餐,而真實的鄰居帶來的可能更多是衝突,而不是食物。
作為多發性硬化症病人的咨詢顧問,我發現,當人們得了不治之症時,許多宗教信仰是無法提供安慰的。
我自己的經驗使我確信,克萊因是對的。但是,記住一點是至關重要的:她認為當我們看到真相時,要識別出來是非常困難的。

我知道,真相可能是非常令人痛苦和感到羞辱的。也可能,即使我確信自己看到了真相,也沒有權力去暴露它。
例如,告訴別人痛苦的信息,要求有耐心、時間和理解,你不能只是“扔下然後跑掉”。

對於成年人,在嘗試暗中去除肥皂劇和宗教信仰給他們帶來的快樂之前,我會需要確認自己能提供一些真實的替代品。
對於我自己的孩子,在提供解釋的方式上,以及生活中提供的快樂方面,我會有更多的選擇。
回到控制著進食的幻想,很清楚的是,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可能帶來健康的、正常的進食,但有很多並不會。

類似的方式,關於世界末日的非現實的幻想,可能帶來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社會政策。
哥倫布關於通往印度的通道和上帝之榮耀的幻想,促成了前往西印度群島的旅程。
但其他關於上帝的幻想,卻帶來了聖戰、死亡和各種各樣的破壞。

18
運作中的幻想(1)
現在,我想簡要地來看一些我們所使用的重要的幻想。
(1)好客體幻想
一些最重要的幻想,與克萊因所說的好客體有關。她說的是在幻想中,內部有一個好的、充滿愛的、抱持的、涵容的人物,能夠提供安慰和令人欣慰的交流。
愛你、理解你、想把最好的給你的那個腦海裡的媽媽,是個好客體;一個好父親的形像也是這樣的。

分析家們在這裡使用“客體”這個詞,意思是指“不是主體”,換言之,“不是我”,一般是指在某方面更大、更強的人或事物,提供了自體不能為自己提供的東西。
隨著孩子的成長,關於好客體的幻想也在改變和成長。

不是每個人都有堅實的、可信賴的好客體。例如,過早的獨立會產生一個“虛假自體”,這種早熟可能是源於好客體不夠安全、不可信賴、需要被未成熟的自體來照顧的幻想。
(2)融合幻想

最早的幻想,似乎包括察覺到有個“不是我”的人或事物,以及一種要和這個人在一起的願望。
最初的對乳頭的尋找,是在尋找某些東西。但是,尋找的是自體之外的某些東西,還是某種必要的使自體得以完整的東西?
柏拉圖的故事描述道,本來是一體的男人和女人,被分開兩部分,然後永遠在尋找著“另一半”或“更好的那一半”。這裡暗含了一個包括自體和他人的好客體的幻想。

如果嬰兒的自體與母親之間的界限不清晰,那不會令人驚訝。但是,成人也可能在界限方面存在一些困難——不知道自己的界限從哪裡開始,不知道伴侶和母親、父親的界限在哪裡結束。
親密的情侶有時候“知道”對方在想什麼或什麼感覺,而不需要語言。“代替”孩子或伴侶說話,暗含了一些融為一體的幻想,而對方或許喜歡,或許並不喜歡。

19
運作中的幻想(2)
(續2)融合幻想
深情的性關系,通常包含著融合、成為一體、聯合對抗世界、制造出一個不可分割的紐帶等幻想。但是,融為一體和兩個獨立個體的結合,是不同的。
與所愛的客體融為一體,帶來了一些困難。與另一方不同的自體部分,可能開始感覺被困住和窒息,這些幻想影響到外部世界,所愛的人也可能覺得被過度控制。
與另一個人融合的幻想,可能在嬰兒、他們的母親和一些成人間的關系那裡找到,這些使人感覺被窒息的幻想,甚至能引起哮喘發作。

承認所愛的好客體是個單獨的人,不僅會使雙方都能自由呼吸,也會使人感受到:愛和關心是雙方所樂意奉獻的。
一些認為他們想離婚的夫婦,其實真正需要的是在心理上的分隔,實際的分離可能就不是那麼必要了。
例如,一位女士告訴我,她再也無法跟丈夫一起生活了,她做的每件事都要受他監視,不經他的允許連內褲都不能買。

我問她這是怎麼發生的,她沒有自己能用的錢嗎?不,她有自己的錢,只是她知道丈夫不同意。
那麼,她又怎麼知道呢?丈夫告訴她的嗎?不,實際上,她丈夫從來沒有說過什麼,但她就是知道丈夫會這麼想。
問題逐漸變得清晰了,原來,在她的幻想中,丈夫在她腦海裡是一成不變的,她從沒有感到需要去問他,問他對一些事情實際上是怎麼想的,她就是“知道”。

當我很小心地指出這一點時,她大吃一驚。我很好奇,想知道她會不會就買內褲的事問他丈夫,下次我見到她時,她驚訝地報告說,事情已經解決了,丈夫對她買內褲的事毫無異議。
跟她自己相比,丈夫對她的花錢更不在意,她一直根本就不知道他真實的感受。似乎覺得不該買內褲的人是她自己,而在丈夫的鼓勵下,她才能去選擇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這是她人生中的第一次。
最後,那位女士不再想離開她的丈夫了。丈夫在她內部、監視著她、與她限制性的那一部分認同的幻想,已經改變了,她能夠接受把丈夫視為不同的、在她之外的、需要通過語言來溝通的。

在心理上把自己與丈夫松綁,使她能夠開始與一個真實的丈夫生活。一個與自己不同的丈夫,能帶給她某些她無法給予自己的東西——包括允許她自己享受快樂。
現在,兩個人可以生活在一起,愛著彼此,不再像以前她幻想中的,彼此是完全混淆的。
在幫助嬰兒和兒童與母親的分離方面,父親起著重要的作用。在開始時,母親必須與嬰兒認同,以便理解它需要什麼,但這種認同可能對母親和嬰兒來說都是令人恐懼的。
在幻想中,以及在現實中,父親來到了母親和嬰兒之間,防止她們相互窒息,這使母親重新獲得她自己作為成人的感覺,也能使嬰兒以不同的方式與他人建立關系。

正如嬰兒想和母親融合,在嬰兒的幻想中父母也是這樣的,父母之間有時是允許相互融合的,然後,當這讓他們感覺痛苦時,就再次分開。
成年人經常對父母間的不同感到困惑,他們似乎從來就沒有把父母正確的徹底區分開過。
精神分裂症病人,有時害怕某種具體方式的融合。比如,他們可能害怕和他人高度糾纏在一起,字面上來說就像陷到他們裡面去了。

20
運作中的幻想(3)
(3)奉獻出自我的一部分
當我們愛一個人,我們會想給予他(或她)一些東西:食物、愛、讀的書、看的電影。在幻想中(如同在愛情歌曲中),我們把自己奉獻給所愛的人,把自己的一部分給他們,不只是我們的心。
在性行為中,我們想在身體上結合,只要暫時地就好。我們可能想給她們一個孩子,或者懷上他們的孩子,或者一起創造什麼東西,比如歌或者藝術作品。

在幻想中,我們也可能奉獻出自己的能力。比如說,他們可能比我們更加樂觀或慷慨,我們也樂於讓他們對我們樂觀或慷慨。然而,一段時間後,似乎他們從來沒看到事情悲觀的一面:他們從來不擔心錢,只留下我們獨自擔憂兩人共同的未來。
或者他們也許能賺更多的錢,我們也樂於放棄自己的工作,讓他們負責賺錢;再次地,一段時間後,這種交易也許變得不那麼舒服,特別是如果賺錢似乎帶來了更高的社會尊重,或者從來不做飯洗碗的特權。
同樣地,我們的愛人也會奉獻出他們的一部分:例如,更負責賺錢的部分、為孩子著想的部分,或開車的部分、填表格或者和政府打交道的部分。

在幻想中,我們能夠把自己切成很多塊,然後分發出去,就像每當弗裡斯面臨一個長除法運算時,他對媽媽做的那樣。
有時候在幻想中,我們奉獻自己是出於愛,或者是為了安全的養育,或者是希望提升每個人的幸福感。然而,有時這些幻想更加的殘酷或者令人絕望:我們也許把自己的部分給他人,以此來控制或傷害他們,或者犧牲別人來救我們自己的命。
有抱負的女人,有時被指責把她們自己的抱負強加給丈夫,驅使丈夫去實現她們的抱負,而當他做得不夠好時就抱怨。和覺得自己高人一等的人結婚,也許能讓一個人暫時安全地擺脫她自己的優越感。但是,這可能最終導致被丈夫(或妻子)輕蔑相待。

同樣地,把自己的自卑、糟糕、無用或者無力的感覺,放到愛人的身上,會使自己感覺更勝一籌。
在幻想中,或許會有一種恐懼:另一方已經被期待承受過多,他(或她)也許已經被太多的憤怒、蔑視或憎恨填滿了。對失去好客體的恐懼,有時就源於這樣的幻想。
如果這些相互影響基本上是包含愛意的,我們會感覺好客體能夠存活下來,對失去好客體的恐懼被降低,我們能夠感覺到好客體是強壯的、有彈性的。

好客體能幫助我們復原,使我們不會完全喪失自己的能力,鼓勵我們發展自己之前並不了解的一面,幫助我們在生活的打擊中存活下來。
在比較快樂的情況下,這是我們的父母結成夫婦時,在我們最早期的幻想中所做的,也是後來人生中的伴侶、父親或母親、密友或者孩子可能做的。
最糟糕的時刻,也許是當我們害怕自己失去了好客體——由這些人所代表的。因為好客體包含了我們自己的很多部分,(失去他們)我們會感覺自己變得支離破碎,也同時正在失去自己。

(未完待續。本翻譯僅用於學習交流,版權屬原作者所有。尊重譯者勞動,轉載請注明出處。)

----
帛石心理致力於心理學普及和專業交流,繼原創翻譯作品《精神分析的思想:超我》、《精神分析的思想:焦慮》之後,繼續推出《精神分析的思想:幻想》一書。

本書屬於《精神分析的思想》系列叢書之一,該叢書由倫敦弗洛伊德博物館教育部主管 Ivan Ward主編,每本叢書都闡釋了一個精神分析的概念、這些概念與日常生活的聯系,以及這些概念在闡明人類社會和文化的本質時的作用。叢書包括了無意識、癔症、力比多、超我、自戀、俄底浦斯情結、恐懼、抑郁等精神分析中的基本概念,共18冊。

《精神分析的思想:幻想》由Julia Segal撰寫,Julia Segal是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的一名咨詢顧問,她的主要工作領域是身體疾病與殘疾對人以及人際關系的影響,特別擅長的是多發性硬化症。

此外,她對梅蘭妮·克萊因的理論有特別的興趣,並重點研究克萊因的理論在普通咨詢設置下的應用。她的相關著作還有《日常生活中的幻想》和《梅蘭妮·克萊因》等。

歡迎關注公眾號,查看原創翻譯《幻想》1-5,6-11,12-15合輯。

-----

2017年1月6日 星期五

每月搵幾多先足夠身心健康?

每月要賺到多少才是足夠?加人工能讓我一直開心下去嗎?或是,要出多少人工才能把人才留下來?

我有位朋友經常說公司離職率很高,無非是像馬云那樣說「錢不到位,或者心受委屈」。簡潔到出不少前線工作者離職前的心情。那去到多少才算是到位,或怎樣才不委屈?雖是因時制宜,但有時的確需要多一點方向。2010就有一班研究員做了一份超大型研究,向45萬位美國人了解他們對金錢與情緒健康間(正向情緒,不抑鬱,無壓力)的關係。

研究發現當收入當提升到一定程度後對情緒健康的增長會逐漸減弱,而且,影響力亦比不少人預期的來得低。每年收入1萬美元與超過16萬美元的市民相比,金錢僅能提昇正向情緒0.5分,及令無壓力的狀況有1分的改善。那麼收入要有多少才是增加較多情緒健康呢?從圖表看起來就是4萬元美金這指標了,折算為葡幣即是月入26625元。(圖1)




可惜澳門大部分市民的月薪都不能去到這水平。(見圖2)在研究發表那年(2010),澳門人的每月工作收入中位數為16,300元(去到現在,2016年澳門的就業人口月工作收入中位數為15,000元,不增反減,這裡說的是中位數,也不是人們常說的每月收入43,334)。所以亦難怪即使人們覺得工作表現沒進步,還是應該讓月薪加下去。





















其實學術界早就有不少研究指影響人快樂與否的大有其他原因,其中比較有名的是心理學家Sonja Lyubomirsky提出的模式,她提到人生在世有一半的快樂是由基因定下來的,有一成是由我們生活裡的環境因素,而餘下的四成則是我們內在的心理狀態所定下,重要是的,這些都是我們能認識,改變,甚至控制得到的。在週五的下午時段,善用時間去讓自己快樂起來吧:)

References:
Lyubomirsky, S. (2008). The How of Happiness: A New Approach to Getting the Life You Want also viewed. Penguin Books.
Kahneman, D. & Deaton, A., 2010, High income improves evaluation of life but not emotional well-being. Proceeding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07, 38, 16489–16493, doi: 10.1073/pnas.1011492107 Retrieved 22, November, 2016 from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1100100/http://www.pnas.org/content/107/38/16489.abstract
統計暨普查局(2011) 2010年第4季就業調查. Retrieved 22, November, 2016 from http://www.dsec.gov.mo/Statistic/LabourAndEmployment/EmploymentSurvey/EmploymentSurvey2010Q4-(1).aspx
統計暨普查局(2016) 2016年7月至9月就業調查. Retrieved 22, November, 2016 from http://www.dsec.gov.mo/Statistic/LabourAndEmployment/EmploymentSurvey/2016%E5%B9%B47%E6%9C%88%E8%87%B39%E6%9C%88%E5%B0%B1%E6%A5%AD%E8%AA%BF%E6%9F%A5.aspx

2017年1月3日 星期二

[簡要][2016年12月] [翻譯]近期心理學與相關領域的研究要旨

學術界日新月異,時刻保持一定程度的更新才不至於脫節,以下為<<心理觀察>>期刊最新一期的一些研究簡要,我嘗試用淺白的字眼翻譯了一下,有空不妨一看。

祝大家新年快樂,工作順利!


以下研究資料翻譯自<<心理觀察>>期刊,此翻譯文章僅供學術分享交流不作任何商業用途。

原文可參閱以下連結:
http://www.apa.org/monitor/2016/12/inbrief.aspx


跳舞可促進同理心

Dance may promote empathy芭蕾舞者對在動作中蘊含的情緒較為敏感。一項在<<實驗心理學:人類感知和表現>>的研究提出了這觀點。研究人員向19位舞者和24位對照參與者觀看簡短而沉默的短片,主為為芭蕾的快樂和悲傷時刻。舞者和對照參與者均認為快樂的短片比悲傷的快樂,但舞者則能強烈地區分兩者之間的分別。此外,在觀看視頻時,舞者還比對照參與者俱有更強的皮膚電反應。研究人員建議,舞蹈訓練可能使舞者對其他人的身體情緒線索更敏感,因此學習舞蹈可能是一種發展同理心的方法。
(短評: 找練武功的來看武術比賽自然會看得較深啊,但對身體律動熟悉的人會察覺得更準確也不意外,有戲劇治療師說過英國身體工作學派的治療師單看走路便大概知道人們心裡有甚麼煩惱。)

溫暖的父母,健康的青少年
Warm parents, healthy teens
父母溫暖的教養能緩衝青少年從日常壓力所產生的有害影響,<<健康心理學>>的研究這樣說。研究人員在8天的時間內收集了132名年齡在9至17歲的兒童和青少年的每日電話報告和唾液樣本。他們訪問青少年關於日常壓力,情緒和身體健康的症狀,測量其皮質醇水平,並進行家庭訪談以評估家庭的父母溫暖程度。平均來說,兒童和青少年在壓力更大的日子裡有更多的負面情緒。然而,那些有較少父母溫暖的青少年,即使在壓力較低的日子裡,也顯示出更多負面情緒和更高與壓力相關的皮質醇。
(短評:老生常談,健康溫暖的家庭對小朋友、大朋友都一樣重要!)

自信的高視闊步
An assertive strut好勝的人可以通過他們的行走方式來識別。在<<非語言行為>>中一項研究提到,研究人員使用運動捕捉技術去記錄和分析29個參與者在跑步機上行走時的步姿。研究人員還給參與者一個人格測試去測量「五大人格變量」("big five" personality)和攻擊性。研究人員發現,攻擊性得分較高的參與者走動時,身體的自然旋轉動作會誇大。他們指這是第一次有實證顯示性格特質會反映在人的步姿上。
(短評: 非語言動作雖然可以反映很多言語以外的含義,但動作含義往往有多重,要小心解讀)

意志的力量

根據<<健康心理學>>的一項研究,低自我控制的兒童在成人時更容易吸煙。研究人員從兩項英國的大型誇年代研究裡檢驗了21,000名受訪者的研究數據。
他們發現,即使在控制了社會經濟背景,認知能力,心理壓力,性別和父母吸煙史之後,在年幼時(7歲和11歲間)被教師評為低自我控制的兒童在長大後更容易吸煙,結果在往後六次的追踪研究均一致(23歲至55歲間)。


共享記憶
人類社會可以創造共享的回憶,信念和文化規範,部分是因為與他人談論事件有助於我們對這些事件的記憶進行同步。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一項新研究裡,研究人員組織了140名參與者組成10個成員為一組的「社區」,並要求每個參與者閱讀關於四篇關於虛構人物的短文。然後,參與者被要求回想他們記憶裡的每個角色並在網上與其他三位「社區」裡的成員短短在線上聊天,分享他們的記憶。最後,他們要再次輸入他們記住了的故事。研究人員發現,經共享對話的網絡成員會以更相似的方式記住這些故事。

壓力減少健康飲食的好處
Stress eating
根據<<分子精神病學>>的研究,壓力可能減少健康飲食帶來的好處。研究人員要求58名婦女在兩個不同的日子吃兩餐。其中一天,餐單中飽和脂肪含量高,這與心髒病有關。而另一天,餐單則有更多健康的脂肪。
這些婦女同時亦回答關於抑鬱症和每日壓力來源的問題,並有抽血。
在低壓力的婦女中,在她們吃得更健康的那一天身體發炎的指數較低。但在高壓力的婦女中,兩餐後的身體發炎的指數都類近,表示壓力影響參與者對不同種類的脂肪的反應。


聽起來是一樣的

世界各地的語言均使用類似的聲音來描述一些對象和概念,根據<<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研究。研究人員從世界上約6,000種語言的62%中分析了40到100個基本詞彙單詞。他們發現這些基本詞語中很多都與特定聲音相關:例如,“鼻子”的詞語可能包括聲音“neh”或“oo”,並且用於圓(round)的詞語可能包含“r”。研究人員說,需要更多的工作來探索這些詞語與聲音間的關聯如何演變。

體重歧視


只是額外的幾磅可能會影響到一個女人在就業市場的機會,在<>一份研究裡,研究人員向120名參與者展示了四名男性和四名女性“求職者”的照片,並要求他們評估候選人是否適合面向客戶的工作(如銷售員或服務員)或後端工作廚房助手。研究人員用電腦改變照片以顯示不同體重的相同候選人,但是所有人都在健康的BMI範圍內。儘管如此,參與者認為照片的稍重的照片顯然不太適合工作,而不是更瘦的照片,而面向客戶的工作與面向非客戶的工作的差異更大。

愛賭的男人更易打人

Bad odds
去賭錢的男人比不賭的男人更易施加暴力。在<<成癮>>的一份研究訪問了3025位英國男性,研究人員發現,在過去五年中,一半的病態賭徒,45%的問題賭徒和28%的隨機賭徒有與人打架,而非賭徒則只有19%會打人。賭徒亦顯著地更可能打小孩或用暴力對待伴侣。研究人員說,目前還不清楚賭博是否會增加暴力的風險或是較暴力的人更喜歡賭博,又或者兩者是否源於其他一些共同的原因。
(短評:近年不少研究都指成癮行為原於自我身份認同與不良依附關係的發展,探討問題時可多從人當下的狀態與成長背景了解,不單純的看待成一個徵狀)

一起哭泣

Crying together
為什麼人會去看悲傷的電影?有一部分可能是因為觀看感性劇時會釋放內啡肽,從而幫助人們與觀眾建立連結。
<<皇家學會開放科學>>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要求169名參與者在劇院觀看一部悲劇電影,另一組68人的團隊則觀看一部乾燥的紀錄片。之後,參加者被要求面牆坐空椅子,時間愈長愈好。研究發現看電影的參加者會在這任務中表現更好。這個“羅馬椅子”任務能顯示內啡肽釋放的增加,因為內啡肽允許人們忽略該任務帶來的不適。此外,看電影的參加者還報告說,與觀看紀錄片的觀眾相比,他們與同行觀眾更有歸屬感和聯繫感。

網絡欺凌

根據<<青少年健康期刊>>的一項研究,在Facebook上經歷欺凌,刻薄和其他消極情緒的青少年患抑鬱症的風險顯著高於沒受網絡欺凌的青少年。研究人員調查了264個青少年的Facebook的經驗,詢問負面經歷的頻率,嚴重性和類型。他們發現,即使在控制父母的心理健康,性別,種族和民族,自陳的社會支持,每日的Facebook使用量和收入等因素後,在網站上曾遇上負面經歷的青少年,他們患上抑鬱症狀風險是比其他沒有經歷的兒童高出3.2倍。更頻繁或遭遇嚴重負重經歷的青少年則有更高的風險。

看著你的膳食

開放式廚房是時尚的,但他們可能對你的腰圍不好,<<環境與行為>>一份研究這樣說。研究人員觀察57名大學生在實驗室的廚房/用餐區吃自助餐。研究人員使用折疊屏幕來安排不同的設置,包括其中食客可以看到食品服務區域,而另外兩個區域是分開的。平均來說,如參與者用餐時能看到廚房,他們更常會添食,平均多吃170多卡路里。研究結果可能對集體飲食場所的設計有影響,如大學,學校,工作場所和養老院的自助餐廳。

繼續做運動

Keep moving
保持中度活動強烈的身體活動-任何比步行更加劇烈的運動-都與25年後更好的認知健康有關。
根據一項在<<阿爾茨海默症期刊>>對3000多名芬蘭雙胞胎上的研究,研究員在1975年和1981年在調查中詢問一班中年參與者的運動習慣。然後分別在1999年至2015年間評估他們的認知功能,(參加者的年齡從66升到97(平均年齡74)。研究員發現,即使在控制諸如吸煙,教育水平和肥胖等因素後,中年的中度身體活動與老年更好的認知健康之間的關聯仍然存在。

重視時間使你更快樂

時間和金錢都是有限的資源 - 而珍視時間比珍惜錢更多的人會更快樂。根據<<社會心理和人格科學>>的研究,他們向超過4,400人,有全國代表性的樣本詢問時間與金錢間他們較重視那一項。約64%的受訪者表示,錢對他們更有價值。但研究人員還向參與者詢問他們的幸福水平,發現那些珍視時間的人比那些珍視錢的人平均更快樂。即使在控制參與者的收入和空閒時間之後,這一發現仍然存在。

太空旅行

太空人對火星的長期任務可能面臨來自暴露於宇宙輻射的認知損傷,<<自然科學報告>>中的一項研究那樣說。研究員將老鼠暴露於帶電粒子輻照,類似於宇航員在兩到三年的任務上面臨的宇宙輻射照射。 6個月後,老鼠具有顯著的腦炎症和神經元損傷。研究人員還發現,老鼠在學習,記憶和恐懼滅絕的測試上表現較差,這亦與焦慮相關。

在疾病與健康間

In sickness and in health
根據<<健康心理學>>的一項研究,對1,981名年齡在50歲及以上的異性戀夫婦的縱向調查,平均而言,有快樂的配偶的伴侶平均健康狀況更好。六年訪問了四次,研究人員評估參與者的快樂指數及其身體健康,包括自我報告的健康,慢性疾病和身體損傷。以前的研究發現人們的健康和他們自己的幸福之間的聯繫,但新的研究是第一個發現配偶的快樂也能顯著預測另一個配偶的健康。

蘇打上的警告有用

Soda warnings that work
健康警告標籤可以幫助勸說青少年少含糖飲料,按<<美國預防醫學期刊>>指出, 在一項網絡調查中,研究人員要求2,200多名青少年從假想的自動售貨機中選擇飲料。 參與者被隨機分配,看不到飲料上的標籤,簡單的卡路里標籤或四種警告標籤的其中一種(關於含糖飲料有害影響)。 77%沒有看到標籤的青少年選擇含糖飲料; 那些看到警告標籤的人會低8至16%去選擇含糖飲料,取決於標籤上的措辭。

2016年12月29日 星期四

幼兒與自殺(Children and Suicide)

年幼兒童想死不是開玩笑,他們也並非不懂得死亡為何物,傷害自己或他人的念頭亦是確實存在。我初到美國的第一週,城內就有一位不夠十歲的小男生殺死了自己的弟弟再吞槍自殺,當時朋友正在幫忙處理後續的事情。類似的事件不斷上演(上週又發生了),而長年來社福界與學術界都像把心力投放更多在青少年與成人身上,仿似跟兒童多談死亡就會他們毀掉的樣子。

Yalom曾說過成人們看到小孩因想到死亡而困擾時,會感到非常心痛,而急著幫助小孩,而小孩在察覺到成人的焦慮,會覺得必須壓抑對死亡的擔心,因此他們從父母或大部分成人中都並不能得到真正的慰藉。我們必須了解為甚麼我們會選擇各種不同的死亡教育,是為了小孩好還是為大人好?

以下這篇是本月美國心理學會的一份期刊文章,文中提到長久以來不少人都把兒青的自殺預防都集中在青少年,而忽視了年幼兒童,而實際上按美國疾病防止中心的統計資料, 自殺是5-14歲兒童的第三大至死因,接下會提及更多現況及建議的介入方案。
http://www.apa.org/monitor/2016/12/ce-corner.aspx

2016年11月13日 星期日

[週末科技時間]從數據洞悉社會脈搏


大家有試過在準備活動時想找回某次在Facebook專頁上看到的資料卻忘了名字,無奈地在專頁或是朋友的主頁不斷向下找的經歷嗎?

看完這篇以後,大家只需輕輕按幾下,便能隨意找到Facebook專頁上的資訊了。
我們需要只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Excel 和它的插件 Power Query (按此下載)
我以FB專頁共融教室 Link Education為例。


當大家把插件安裝好後便能在Excel 裡找到Power Query一項,再按進去From Online Services一項,裡面再選From Facebook, 系統會要求大家輸入ID, 預設是自己, 可以翻查所有自己的資料,亦可看其他專頁的。共融教育的ID在網頁一項就看到是linkeduationhk, 把ID輸入後選自己想看的資料(這裡大家就知道FB多麼不可靠),例如選Posts後再按Load就能找到這專頁所有帖子,合共2618則。
 
 有了資料後就能做很多事情了,例如我想在這兩千多項資料中找出所有標題包含「輔導」二字的,即可在上方搜尋,最後找到四則。



找到特定的資料後,再選取左方的Links就能開到原文了。




又例如,如果我們想分析這專頁管理員最常說甚麼詞彙,可以善用另一個工具,文字雲
它是一個以文字大小來顯示資訊量的工具,愈常出現的就會更大,也通常是更被重視的訊息。

只要回到EXCEL把訊息一項的資料貼進網站裡的文字選項(原本可直接分析FB的,但去年被停用了),就能生成一個顯而易見的文字雲了。




由圖可見,這專頁出現得最多的就是學生與教育,果然貨真價實。


如果配合時間,主題,或是其他分類一起使用,更能找到更多資訊,例如當轉成標題包含家長兩字的資料後,則變成下圖,本來與家長同級常出現的自閉症和學習,當中心轉為家長時就一下子變小了,反倒是「壓力」一詞浮現得更多,亦即雖然共融教育以共融與教育為主軸,但比起學習與特殊教育需要,他們更重視的是家長面臨/施予的壓力。 
更多的分析就留待大家去玩味了。




網絡包羅萬有,資訊有時多得無法處理,在有限時間裡掌握重要資訊,了解服務使用者需要等在未來將愈來愈受重視。有了很多新技術的出現,從前只有電腦專家才能做到的事,現在一般人只要花點時間也能掌握得到,在未來的新世代裡,社會服務的形態也會因此而有不少轉變吧。

2016年6月11日 星期六

以創意活動去結束輔導關係(Termination Rituals)


上節談到「結束輔導關係要點及輔導過程評估」,今期會推薦幾個常用或有趣的結束面談活動,更多的活動可以看最下方的資料來源。

1. 卡片與信件
簡單的小卡片亦是強大的結束面談活動,卡片可選一些較精美或帶有意義的款式,一般文具店都會能找到,上週同事才說在博士文具3.5元買到一大堆很好用,如願意花錢的話突破出的卡片都很讚。
方法:
為案主撰寫卡片,內容以輔導過程中完成的任務為主,可強調案主的優點,適應性的解難技巧及學到的東西,或輔導員對完結面談的看法,以及有需要時能如何再次接觸輔導服務。亦可寫一封信給案主邀請他們在遇到困難時閱讀。







2. 夏日水桶
暑假對學生老師來說是一大恩物,駐校的輔導員當然也感到高興,但案主的支援亦可能中斷一段時間,以下活動主為鼓勵案主去為做為假期做一些準備,同時預防案主的狀況倒退。
方法:
簡單來說就是與案主一同設計一個水桶,在背面寫上暑假期間的目標,一些自我關懷的活動等。而在沙鏟上則可寫上一些幫到他們達成目標的工具(例如社交支援,應對技巧,社區資源等)


3. Aloha Lei (夏威夷花圈)

"Aloha Lei"在夏威夷語裡是一個說再見的隱寓。跟案主解釋夏威夷語裡"Aloha"是你好,同時也是再見,因為當一件事完結,會有一件新的事情跟進。邀請案主去思考改變是恆常的事而每個新開始都會帶來終結。
方法:
準備繩子與剪好的紙花(已在中間打洞),在每朵花上邀請案主寫下一些應對技巧,覺察,或是重要的輔導經驗。再在一些花上寫上未來目標或身邊能支持自己的人。邀請案主把紙花穿在繩子上並分享每朵花的意義。完成後把輔導員拿起繩子結成項鍊戴在案主身上作為一份離別的禮物。


4. 大圖片
主為增進及釐清輔導過程的溝通,漸漸的帶到結束面談,這活動對較年幼的兒童的特別有用。
方法:
輔導員能準備一個圖表,邀請案主在每節結束後在圖表上填色或貼貼紙,讓案主每節都清晰地看到自己完成了多少次面談,及餘下的還有多少節。在案主填完顏色後,可與他/她一同回顧當日或過往幾節的面談。
在最後一節時,輔導員可把圖表送給案主,並一起為輔導過程作回顧
(因此做得精美一點會較好)
PS:如在輔導早期未確認還有多少節結束時可在預先定一個檢討期及預定的完結的圖案,讓案主知道總有一天會完結。















資料來源:
Creative Social Woker (2004). Ending the Therapeutic Relationship: Creative Termination Activitie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socialworkhelper.com/2014/04/02/ending-therapeutic-relationship-creative-termination-activities/
Paylo, M. J., Kress, V. E., Leskosy, M. J., Brat, M., Gamby, K., & Sedall, S. (2015). Using Creative Termination Rituals with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Retrieved from http://www.allohiocc.org/resources/Documents/2015%20Sessions/AOCC%202015%20Session%2052.pdf

這次沒提及到,但小組的結束輔導儀式可以看這篇
Terry, L. (2011). Semi-structured termination exercises: A compilation from the Groups in College Counseling Centers Listserv. Retrieved from http://www.apadivisions.org/division-49/publications/newsletter/group-psychologist/2011/04/termination-exercises.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