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流行的時尚衞衣,隔年就變成過時產物,有人說格仔不死,純黑永存,但當喜愛的衣物開始老舊殘缺時,卻發現每個櫥窗都放著貨源相近,價錢相約的「流行」款式。到頭來努力堅持的個人風格亦最終亦變得像挑戰校規的少年學生那樣,改短改長,反摺錯扣,結果還是被別校的學生一眼認出。去到網絡的世界就更明顯,每逢遊戲裡新推出特殊衣著,人們都爭先恐後地用盡一切途徑去入手,仿此絞盡腦汁後換上另一套制服是世上最值得自豪的事情那樣。
接下來看看群眾心理學裡對流行時裝是怎樣看的:
群眾可以是異質的,本身毫無共通性,甚至只是所有人數的加總。個人或小團體只顧其自身的利益,各自為政,也是有可能的。然而一旦有許多人推動相同的事,突然發現他們共同的利益,情況馬上有所改變。群眾並非主題,但是當群眾變成一股難以摸透、幾乎無法主宰的力量時,就有可能發展成主體。換句話說,群眾在某些階段,視時間或主題而定,因為追求的目標不同,而顯得不活躍、不積極,只要一致性一出現,就有可能發生難以預測的事。
在眾多的群眾成果中,時裝流行是一個持續存在的例子。有三個看似互相矛盾的群眾現象特徵。
1服裝的從眾性再清楚不過。超越時間、種族產生的時裝同化現象,個人幾乎無法置身事外。服裝從只是遮蔽身體的功能,變成具有共通性,甚至是意識形態上的得體合宜。在這方面,傳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西方的時裝樣式大部分是源自古日耳曼的服裝,女性的上衣、裙子和披風、男性的褲子,在銅器與鐵器時代(公元前800年)就已成形。羅馬式的服裝、回教徒的蒙面紗或歐洲以外的服裝,在國際上的普遍接受度較低。
2只有在某種程度上的相同形式,才可能產生距離感(超越性)
在服裝的規則上,人們很早就表現了部分的特殊性;最明顯的是牧師和士兵。此外種族群體也為兒童、成人、老人發展出不同的服飾。
3從女性的流行服飾可以明顯看出不同的強調重點
因為各時代對美的看法不同,強調女性身體的方式也不同:古埃及有透明的裙裝,邁錫尼的女教司則透過短上衣,使其胸部成為他人目光的焦點,洛可可時代的女人則以誇張的方式強調臀部,在畢德麥雅時代,女人頭戴小便帽,裝扮得十分孩子氣,二十世紀初因女性解放運動而開始有模仿男性的服裝。今天,變化加速,標新立異的服裝影響著流行方向。
Benesch, H. ( 2009) Dtv-Atlas Psychologie band 2.(dtv心理學百科2) Madrid: Editions Aka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